Skip to content

Tencent

Investor Relations

Articles

在新一代的搜索服务,搜索跟大模型之间的联动非常重要——原来更多是你先搜到信息,再喂(feed)到模型去理解解读;现在大家更倾向由大模型理解意图,再针对性到网上找你需要的、最新与最权威可信的内容,然后再重新整理最终答案,这更像由智能体驱动(Agent-driven)的方式

大家越来越意识到,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只是整个AI产品体系的一部分, 你要让它能调用很多不同能力。要在某个场景满足用户需求,有很多周边能力需要搭配,包括搜索能力、语音理解与生成、专业数据、服务生态等.

也不仅仅是To C的AI产品团队在忙活,还有混元、AI Infra、Agent平台与模型推理加速等团队,从春节到现在一直是频繁加班,高强度投入

DeepSeek R1一发布,媒体很快就热起来,总办们各自看了很多分析报告,学习R1如何做到CoT长思维,如何只用数学题答案做强化学习等。我们在小群里一直有讨论,团队也第一时间就研究它。

其实,大部分用户不关心模型是谁做的。

社交与大模型的结合应该有很大想象空间,我们会持续探索与验证,有节奏地一步一步落实。

在产品层面,我们一直在补能力,比如改善搜索服务的准确性与时效性,支持更多方言的语音识别,支持更精准的图片修改,改善性能加速吐字等

模型自己回答不了近期的信息。对于有明确数据来源的实时查询,Agent可以通过MCP(模型上下文协议)来调用服务,包括一些财经、天气或者地图数据,外面都有很多已经MCP化的服务

我们还要持续花时间去提升搜索能力,包括哪些网站或数据来源更权威,怎么去平衡时效性、权威性,图片与视频的搜索如何更精准

大模型训练是一个把数据转化成智能的复杂过程,需要很多高质量、干净的知识内容,针对每个垂直领域做整理,解决版权问题,获得内容授权。后训练的强化学习需要有明确答案的高难度题目,往往需要针对性去设计与采购,这些肯定都没法从微信获得

但起码,未来两年,大众会越来越多拥抱AI Chatbot这个工具,满足他们日常生活各种各样的需求——有些可能以前是通过搜索引擎满足,有些可能是一些新需求,突然发现AI工具也能帮它解答

在这么关键的窗口期,友商在不断推进,在增长;我们也在推进,也在增长。我觉得能够在这个时间窗里,建立起用户心智,找到符合腾讯生态的一些场景,来打造比较有腾讯特色的产品——这是未来两年关键任务,必须要做到

做产品的思路离不开聪明的选择。在一大堆需求里,到底该选择优先做什么?如何发挥腾讯独特优势?有什么不该去做?

比如,语音交互是产品的基础,必须做好。当我们发现粤语夹杂英文的识别不准确,有用户反馈方言的理解不好,团队就会排查问题,解决了我们就再去测试。

对我来说,要了解产品运营情况,最好直接看报表。C端产品,就直接使用找感觉。B端产品,就多听客户反馈。最重要是保证有多个反馈问题的机制,需要讨论就拉群讨论,需要决策就开会决策。

我们也发现,行业里做AI产品的,很多都是毕业3-5年的年轻人,他们敢想、敢拼、敢试错。现在元宝团队也有特别多这类年轻人,他们正在主导元宝未来的发展。

因为原来微信聊天窗口,不是为LLM(大语言模型)设计的,所以不支持流式输出,不能一个字一个字显示出来,所以每次回复要等待LLM输出完整信息后,才能一次性发出来

现在我们还没有足够积累,去把个性化做到位。模型本身现在没有个性化,要在模型之外搭建Agent,支持记忆、个性化能力,这些我们在建设中。所以不是这么容易让用户自己选择风格

AI Chatbot仍然以服务个人为主,对于这类型的产品,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选择:有些人可能喜欢用元宝,有些人可能喜欢在微信用元宝。不同AI Chatbot可以选择不同的产品定位,在市场中找到目标用户。

即时通讯的商业模式比较独特,全球市场也没有像微信一样的可以参考,你在互联网也不好找到第二个

目前海外AI聊天机器人产品的迭代速度挺快,不仅模型能力在提升,在模型以外怎么去构建把不同能力整合到一起,很多时候也走在前面

我当前感受到的变化:更多是在已有场景已有需求上,用效率更高、更少费力的方式去满足,但它好像还没有创造出新的连接

这一点和移动、PC互联网带来的变化不太一样。移动互联网,因为智能手机与随身摄像头的普及,出现了移动支付、实时定位、线上打车等全新的服务场景——这些在PC时代根本不存在、手机时代才存在的新的需求或新的服务场景。

我今天看到的,更多是在已有的场景,通过AI让你使用的一些服务,没这么费力,或者更高效帮你完成复杂任务。但那些任务本来也存在,本来你也可以多花点时间用不同App手动去完成

可能在系统与系统之间——比如Agent与Agent、模型与服务之间——有新的连接方式

人和人的连接已经有了,人与服务的连接也存在。它没有创造新的人与人的连接或者新的服务。它是在已有服务里,把它做得更智能或连接得更好

在AI人才吸引上,尤其在大模型研究领域,加大了招聘力度,总办们也亲自下场,吸引最顶尖的AI人才;我们也做了一些组织变革,推动更扁平化的管理,给有想法的年轻人有更大的发挥空间。

模型肯定是AI Chatbot里最重要的能力,但要App提供完整体验,仍然需要友好的用户交互界面,在模型与用户之间交换信息,包括收发图文、语音或者视频。

随着产品越来越Agent化,需要整合多个模型,满足不同需求,需要能调用不同工具,执行不同任务——这些工具可能是搜索服务,可能是用来执行临时生成代码的沙箱,也可能是通过MCP协议调用的地图数据服务

所以我仍然觉得,模型是产品的“脑袋”,但它仍然需要有“身体”和“四肢”,去做一些有用的事情,或者去改变模型外的真实世界。

广泛的AI算力需求带动了各家云厂商的收入增长提速,这趋势也在国内外云厂商最新财报中体现。GPU算力准备充足的云厂商,在这轮AI浪潮中获得了更多市场份额。除了GPU算力外,AI应用也同时推动了存储与通用计算消耗的增长,对云厂商是多重利好

在企业侧,大家普遍更关注模型应用的落地,如何实现业务降本增效。企业大多会结合具体业务场景打造智能体,要不提升用户体验,要不提升员工的生产力

国内的开源大模型,选择多,能力强,更新迭代快,已经成为许多企业搭建智能体的首选。搭建智能体的工具选择也很多,有开源的,也有成熟的商业版,因为竞争极度激烈,很多项目都是亏损与补贴来做——有点像当年各大厂商抢大集成项目的状况

面向C端和面向B端做智能体,本质都是用大模型去做规划,通过Agent调用不同工具去执行计划。在执行过程中,Agent通过访问数据库,或者访问网页,基于获得的信息,继续执行下一步,直到达成目标

在To B端,我们提供智能体开发平台等工具,客户需要选择场景,导入企业的数据与文档,由客户来打造的智能体,要不服务员工,要不服务客户。对我们来说,最重要是交付成功,客户付款。

很多企业最愿意花钱在营销。

腾讯云的营销自动化产品“企点营销云”已服务很多零售客户,以前基于通用大数据模式,结合线上线下用户行为,建立用户画像,从新用户到首次购买、复购,再到会员的整个流程优化。我相信随着更多企业用智能体给营销加持,这类营销场景有大的提升空间

最近我们帮一个连锁零售客户——绝味食品——做了一个营销增收项目。项目中,我们用了多个Agent来提升营销管线的不同环境,最终结果让所有人都很惊讶。对比专家组,效果达到了3倍的提升

过去两年,我们有很多To B智能体项目的实践经验,比如用RAG模式搭建客服系统,过程中往往发现很多企业内部数据混乱,需要企业先投入做数据治理。如果内部文档有矛盾,就必须梳理清楚,定义好不同信息来源的权威性;如果文档有新、老版本,召回逻辑必须考虑时效性。在企业场景下,数据治理是比较耗时的工作.

最近发布的腾讯云智能体开发平台3.0,支持超过140个MCP插件服务,大大扩展了智能体能调用的工具能力,并支持多智能体并行协作,让智能体搭建可以更简单、更模块化

很多做通用Agent的创业公司,当前都在做海外市场,这是很好的机会,海外用户付费意愿更高。 不过,当前元宝没有计划出海,我们还是先聚焦服务好国内用户

大数据市场仍然高速增长,值得关注。 大数据增长有三个驱动因素:

首先是湖仓一体:随着数据不断增加,原来数据湖沉淀各种数据,加数仓满足日常分析报表需求,管理成本太高。今天更多客户采用云原生的湖仓一体,数据处理更灵活,性价比与效率更高。

第二是大数据+ML(Machine Learning,机器学习)融合:越来越多客户要求在大数据平台上做更多ML的操作,比如做自动化的特征提取、模型训练与部署等,减少人工数据治理的工作。

第三个趋势是大数据+LLM/Agent:BI Agent(商业智能智能体)能主动为业务做数据分析,实现流程自动化与智能洞察,以此提升问数与决策效率,降低做数据科学的门槛。

AI是大家共同看好的方向和赛道,但这个比赛才刚刚开始,腾讯有非常好的积累能够在这场比赛中发挥优势,但影响因素也很多。

比如,如果用户都不愿意付费或行业竞争太激烈,企业与厂商投入的的AI服务短期没法盈利,它的商业价值就不如移动互联网。 反之,如果在某个时间点我们找到好的商业模式,能够可持续做投入跟产出的话,市场机会也许更大——这类预测意义不大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。

因为即便说“机会很大”,也不代表这就是你的。有这么多细分市场,产业链里有这么多玩家,到底谁分多一点,谁分少一点,都是动态影响、动态变化的。

今天你如果看上下游,海外芯片厂商的利润最多,云厂商利润也不错,国内就没这么好。同样的角色在不同市场,能抓住的商业价值也不一定等同。

什么都会谈,行业动态、人才、算力、数据,甚至算法。有太多要学习,比如大模型训练、强化学习、推理加速、智能体、多模态、行业数据等。我们关注海外AI技术发展的动态,也关注AIGC在各团队的使用情况,以及带来的效益。

我们要想办法,要不抓住新产品形态的机会,要不让已有产品能够演化成新的形态

Earnings

2025Q2

二零二五年第二季小遊戲的總流水同比增長20%。

我們的混元 3D模型,以領先行業的幾何精度、紋理真實度、指令與3D對齊能力,根據Hugging Face排名第一。

金融科技服務收入的增長受益於消費貸款服務、商業支付活動及理財服務的收入增長。

企業服務收入的增速較近幾個季度有所加快,得益於企業客戶對AI相關服務的需求增加,包括GPU租賃和API token使用,以及商家技術服務費的增長。

非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分佔聯營公司及合營公司盈利人民幣63億元,去年同期分佔盈利人民幣99億元,主要由於來自一間大型聯營公司的預估收益下降。

2025Q1

一般及行政開支。二零二五年第一季的一般及行政開支同比增長36%至人民幣336億元。此增長主要由於一次性股份酬金開支人民幣40億元(因對一間海外附屬公司現有商業安排的重組而產生),以及為支持AI相關業務而增加的研發開支。

2024Q4

2024Q3

2024Q2

2024Q1

2023Q4

2023Q3

2023Q2

2023Q1

2022Q4

2022Q3

2022Q2

2022Q1

2021Q4

2021Q3

2021Q1

2020Q4

2020Q3

2020Q2

2020Q1

2019Q4

2019Q3

2019Q2

2019Q1

2018Q4

2018Q3